中国下狠心,对“洋垃圾”说NO。从2018年年初,禁止进口废塑料、未分类废纸、废纺织原料、钒渣等24种“洋垃圾”(固体废物)。最近,又发布最高规格文件,再次强调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,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。
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,却像亚马逊森林里的拍动翅膀的蝴蝶,掀起了席卷全球的风暴影响着全世界…
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家,这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。
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二十世纪末。从80年代开始,为缓解原料不足问题,中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固体废物,常见的比如废纸、塑料罐、旧衣服、电子垃圾等等。联合国环境署一篇报告显示,中国从1992年以来,进口了约全世界50%的垃圾。
回收洋垃圾,并不是因为我国的垃圾回收产业多么成熟,而是因为中国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对垃圾回收有着很高的需求。
先说金属回收,来个直观的例子:
回收1吨手机,能够提炼出100千克铜、1—3千克银、0.2—0.3千克黄金。
废品厂老板从国外回收废铜略做加工,国内炼铜厂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他们生产的近乎成品的铜材,自己稍加提炼便能轻松得到高规格高质量的成品,比如铜线、铜板、铜管,比开采铜矿的成本低多了,对环境的污染也能减到最低。
八九十年代外国商品,特别是电器、设备、仪器进口有多难大家应该略有所知。买不到怎么办?聪明的中国人以“洋垃圾”名义在国外收集,然后拉到国内,再挑出来,修修补补就能用了。
赌石中有言:“一刀穷,一刀富,一刀石破天惊,一道天涯陌路。”九十年代珠三角有赌洋垃圾的。进口的废旧电脑零部件太多,洋垃圾进口的老板懒得逐一挑拣,就分类绑成一团,什么内存条、什么主板、什么显卡都是一捆一捆的,一千到几千一捆,你抽到能用的就赚,抽到没用的就亏。有人掏1k,抽了三万的货,笑掉牙;有人掏1w,买了一捆洋垃圾,哭丧脸。
但废金属回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,中国收纳的洋垃圾,还包括塑料、废纸等,都是还有一定回收利用价值的材料。从废塑料当中回收的新塑料,原料成本比从石油提取物中直接合成新塑料稍显便宜,一旦使用量足够大,就能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。特别是当年中国外汇储备有限,回收塑料,就能把很多原本买石油的钱省下来。
如果只算经济账,进口这些“洋垃圾”对中国和外国都是有利。
比如,像在欧美国家处理1吨垃圾的成本超过人民币2500元,而在中国仅仅只要60元左右。而从中国来看,进口1吨垃圾大概要花1000元人民币,如果能提炼出1吨废纸就能赚到1000元,如果是易拉罐那就有3000元利润,如果是塑料利润就高达6000元。
从1995年到2016年的20年间,中国的年垃圾进口量翻了十倍,从450万吨增长到4500万吨,已经成为了一项大宗交易品。在全国各地,都开设有专门的洋垃圾回收机构和场地,为西方人民改善生存环境做出了“卓越贡献”。
看似合理的洋垃圾进口背后,贸易双方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。
发达国家大量垃圾,甚至是有害垃圾被出口,所以,它们还获得了碧水蓝天。甚至在美国,过去20年,只新投入一座垃圾焚化炉。
而另一方面,大量进口垃圾给中国带来巨大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威胁。
现在不想做这种伟大“贡献”了
尤其是,国外在出口垃圾时并没有进行严格分类,夹带大量违禁的垃圾废物,这些夹杂物就包括爆炸物、放射性物质等,还有医疗废物、废弃药剂瓶、病毒微生物……
关于废旧垃圾,一种说法是没有无用的垃圾,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,因此中国目前并未对所有进口废旧物资说不。但废旧物资不等同于洋垃圾,前者尤其自身的意义,而对于洋垃圾,必须坚决说不!
中国这道进口“洋垃圾”禁令首先遭到冲击的是发达国家。
在新西兰,洗发水瓶、外卖托盘等塑料的回收价格暴跌75%。但更普遍的是,大部分发达国家不仅难以继续从卖垃圾中赚钱,现在垃圾成山,连垃圾处理都成了一个问题。而美国则扬言要在世贸组织起诉中国。
中国一道看似平常的禁令,就这般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“海啸”,冲击到几亿人的日常生活,几十上百个国家原有政策。中国禁令让发达国家措手不及,经过一段震荡之后,全球垃圾回收产业链将会重组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谁消费、谁买单。发达国家大手大脚生活方式产生塑料、纸张、电子产品等垃圾,必须要付出更高成本。最终,其实有利于全世界环境保护。
图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